在獨子旅居海外的10年期間,一位長沙獨居老人將20萬元養老金悉數投入了保健品市場。在其辭世後,家人驚奇地發現:家中未拆封的保健品滿箱滿櫃,各類保健品銷售公司開具的寄存提貨單成本成疊,堆滿了半間屋子。老人兒子十分自責,“老人買保健品的日子,都是他不在身邊的時候”,“推銷員雖虛偽但我不如他”。(3月12日《三湘都市報》)
  “老人買保健品的日子,都是兒子不在身邊的時候”,這是客觀條件帶來的缺憾,但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常常撥通電話提醒,卻是完全可行的,這種情況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難道真是忙到連電話都不能撥打的地步了?在親情問題上,所謂的“忙”、“沒時間”其實都是藉口,是因為自己內心沒惦念,少責任,在親情中摻雜了太多的功利心,將親情打了折扣。老人死後方知後悔,這與其說是真誠,還不如說是虛偽的矯情,令人厭惡。
  當然,老人痴迷保健品,我們更不能忽視了保健品這個“罪魁禍首”。事實上,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到來,保健品爭奪老人市場近幾年已日趨白熱化,而保健品市場也可謂魚龍混雜。對於保健品,從生產到走向市場末端,每個環節都有質監、藥監、衛生、公安、工商等多部門守門,然而現實中,我們還是常常看到推銷人員在街頭搖唇鼓舌的身影。不守市場規則的惡性競爭,尤其是一些“三無”保健品隨意流入市場,造成的社會危害,並不見得比非法傳銷小。對於非法傳銷,我們亮起劍來絲毫不手軟,但對公然叫賣的走街串戶的保健品商販的監管,卻似乎亂了章法。一個老人10年被騙購買20萬保健品,全國1.85億老人,該是個多麼龐大的數字?顯然,一道道關口輕易失守,使保健品黑市交易最終成為黑洞,跟相關部門的不作為有關。
  老人青睞保健品,除了老人對健康充滿渴望,其實最主要還是被推銷員的“嘴”迷惑。有位大媽就曾告訴筆者,她之所以要買下自己並不需要的保健品,是因為推銷員喊她“老媽媽”,“覺得他跟我的兒子一樣親”。正是這種煽情,給了老人無限的心理慰藉,迷惑了他們的雙眼。可以這麼說,半屋子的保健品“遺產”和厚厚的提貨單上,分明只寫了兩個大字:孤獨。是孤獨讓他們瘋狂,讓他們購買成癮。所以,解決保健品市場亂象,除了相關部門要出重拳,維持好市場秩序,更要找到市場源頭,解決老人的“心病”。心病不除,再多的辨別妙招也無濟於事,隨意購買也不會絕跡。
  既然老人購買保健品是圖熱鬧怕孤獨,那我們就該設法消除他們的孤獨感,除了老人的子女,我們的政府,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民間公益組織等,都要有所行動,多做“推銷員”,說暖心話,做暖人事,多提供豐富多彩的娛樂文化……老人內心充實了,不再孤單寂寞了,多餘的時間被“管起來”了,誰還會將心病寄托在購買保健品上?
  文/晴川  (原標題:老人痴迷保健品,該自責的豈止是子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k13cksc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