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傑
  黑人音樂對美國音樂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如爵士樂、靈歌、布魯斯……在美國音樂中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如影相隨。說來有趣,當初聽到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波吉與貝絲》,我還以為格什溫是位黑人作曲家。由此可見,連美國的嚴肅音樂家都深深打上黑人音樂的印記,黑人音樂的威力可想而知,就像他們鮮明的膚色,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我對黑人音樂向來充滿好奇。儘管現在演出市場日趨繁榮,但不知為何,黑人音樂在我們這裡卻寥若晨星,難得一見,所以當我得知不久前在上海音樂廳有一場美國紐約哈萊姆黑人歌手的音樂會,立刻引起強烈興趣。
  紐約的哈萊姆區,位於曼哈頓北部,是美國聞名的黑人居住區。1996年,由百老匯音樂總監Lida Twine與阿卡迪亞唱片和音樂經紀有限公司的首席製作人Davidk Lee合作組建了一個哈萊姆黑人靈歌團,主要演唱黑人宗教音樂。2006年,在該團成立10周年之際,正式更名為紐約哈萊姆黑人歌手,演出的曲目也從此更加寬泛和豐富多彩,除了傳統的黑人宗教音樂,還演唱音樂劇中的歌曲、流行歌曲、爵士樂等。這次他們在上海的演出,展現了這一特色。
  整個演唱組合共有八位組成,六位歌手,一位鋼琴伴奏,一位打擊樂手(以擊鼓為主)。六位歌手中,三男三女。除了一位白人女歌手,演唱組的其他成員均為黑人。他們演唱的曲目有幾個部分組成:“勞動之歌”、“向節奏藍調和靈魂樂致敬”、“情感”、“福音歌”、“歡樂聖誕”等。演唱時節奏感強烈,還不時伴以手舞足蹈的表演形式,表現了非洲特有的音樂文化和歷史滄桑感(“勞動之歌”、“向節奏藍調和靈魂樂致敬”);或用一組歌串聯成類似的情景劇和百老匯音樂(“情感”、“歡樂聖誕”),頗具現代風尚和流行潮流,其中的一曲《無盡的愛》,耳熟能詳,感人肺腑的。演唱組成員中有一位女歌手的嗓音酷似惠特尼·休斯頓,高亢激越而富有磁性,聲情並茂,氣勢澎湃;另一位男歌手則神似曾在上海音樂廳激蕩起歡樂海洋的博比·麥克費林。黑人歌手果然藏龍卧虎,就像巴西善出足球明星一樣層出不窮。這些黑人歌手還有一個特點,能夠根據現場氣氛,作風趣幽默的臨場發揮表演,贏得場內掌聲、笑聲陣陣。值得一提的還有那位鋼琴伴奏,看似綠葉,其實起到了定海神針的效果——不僅僅是伴奏,更像一位指揮,整場演出的核心其實應該是他。那位打擊樂手雖然佝僂著背,不顯山露水,但手下的樂感極佳,我對他美妙的如有神助的節奏感無比佩服。
  哈萊姆黑人歌手音樂會,讓我們親切感受到了黑人歌手的獨特天賦和魅力。  (原標題:黑人歌手的天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k13cksc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